刊名:牡丹江大学学报
主办:牡丹江大学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ISSN:1008-8717
CN:23-1450/G4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5627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期刊热词:
翻译,文化,教学,大学生,教学改革,高校,大学英语,英语,隐喻,高职院校,
英语课程作为大学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现代市场化进程的有序推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掌握好大学阶段的英语基础,对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导致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显著,不利于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也难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以其独特的特点被运用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提高育人效果,加强大学英语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具有优秀素质的社会人才,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1 大学英语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1.1 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学科教学还处于一种传统教学阶段,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教师进行展开,没有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学生被动进行英语知识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实践分析,只是单调地进行英语知识记忆,无法满足英语这门语言学科学习要求。另外,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习思想落后,认为英语学科知识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付学科考试,忽视了英语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学习价值不高,英语思维能力难以发展。
1.2 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仍旧采用传统英语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传统教学方法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进行单向英语学科知识讲解,学生被动进行知识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气氛压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习效率不高。另外,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大班教室进行教学,学生人数多,教师对课堂教学难以完全掌控,难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况进行分析,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难以促进学生英语思维形成。
1.3 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点,而且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相应的教学,这就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模式能在现代大学英语课堂中得到应用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却没有将其融入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之中。老师仍然以应试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则,学生长期处于英语知识点的被动输入状态,无法完成英语知识点的深入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发展缓慢。
1.4 忽视学生综合素养形成
当代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主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则是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共同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上,从而导致了对“听”和“写”的关注远大于“说”和“读”。受此模式的影响,培养出的学生本身的英语技能存在一定的缺陷。许多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英语词汇、语法知识,但不能与人顺利地进行英语交流,这种教学现状也严重偏离了英语教学的初衷。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形成,就必须给学生带来更完善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英语课程的教学价值。
1.5 忽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它以基础面授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组织效率。“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基于内容的教学设计,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充满趣味的师生互动的课堂,对课堂内容进行翻转,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分析等,从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教育”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互联网意识不强,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有效地引进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辅助,所以教学价值不高,学生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发展。
文章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mdjdxxb.cn/qikandaodu/2021/0707/673.html
上一篇:简析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
下一篇:党委巡察开创潞安大学管理新局面
牡丹江大学学报投稿 |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牡丹江大学学报版面费 | 牡丹江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牡丹江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牡丹江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