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牡丹江大学学报
主办:牡丹江大学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ISSN:1008-8717
CN:23-1450/G4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5627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期刊热词:
翻译,文化,教学,大学生,教学改革,高校,大学英语,英语,隐喻,高职院校,
牡丹江,既是城市名,又是江名,市名源于江名。对于牡丹江这一地名的由来和释义,当下几乎所有论著均称其系满语译音,与牡丹花没有任何关系。笔者按照地名学的要求,查阅文献典籍,追溯历史、考察语源,并对牡丹江流域的历史、民族、文化、地理、气候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却与现有成说大相径庭。笔者认为,牡丹江这一地名是汉语地名,“牡丹”就是指牡丹花,牡丹江不是满语“弯弯曲曲的江”的意思。
上 篇
牡丹江作为一条河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林林总总20余个。唐代称奥娄河或敖罗河,后称忽汗河;宋代仍称忽汗河;金代称呼里改江或鹘里改江;元代称窝多里江,又称忽尔哈河;明代称胡里改江,还称呼拉哈河、虎尔哈河、火儿哈河等;清代先称库尔堪江、胡尔哈河、宁古塔河,晚期则称牡丹江,一直延续至今。
关于牡丹江早期名称的含义,绝大多数史料记载,是由满语hfirha音译而来,体现于“忽汗河”“忽罕河”“仆干水”等称呼中,本意是“围网”。《五体清文鉴》释hfirha为“大围网”[1],《清文总汇》释hfirha为“打鱼之大网”(志宽、培宽等:《清文总汇》卷四,光绪二十三年);时至2008年,仍有学人撰文说:“汉义为‘大围网’,是反映满洲先民早期渔猎生活的地名。”[2]牡丹江,特别是其中下游,水势平缓、流速较慢,河底平坦、深浅适度,适合用围网捕鱼,历史上牡丹江流域渔业的确繁盛。清晚期称牡丹江后,开始学人也认为其系满语“围网”一词的音转,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释义逐步演变成“弯曲的江”“弯弯曲曲的江”“湾湾曲曲的江”“响水之江”等。
一、牡丹江名称沿革及释义演变
关于牡丹江一名的来历,众说纷纭,综合归纳有:因其发源于牡丹岭而得名、因其原名“穆丹乌拉”而得名、因其上游名“穆丹乌拉”而得名等;又因“穆丹”为满语“弯曲”之意,而释其义为“弯弯曲曲的江”。目前,尚无学者系统梳理更名为牡丹江后的释名沿革,也未见有人具体回答何人、何年、因何改其名为牡丹江,只是含混地说“当在清末”。为此,特论述如下。
记载牡丹江的最早文献是《旧唐书》《新唐书》和《册府元龟》等。《新唐书·渤海传》载:万岁通天元年(696),大祚荣父乞乞仲象等率所属自营州“东走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此“奥娄河”即是唐代牡丹江上游的名称;“树壁自固”的城池就在牡丹江畔的东牟山,今敦化市西南城山子山城遗址。
清代史籍有很多相关记载。《钦定盛京通志》之《山川·宁古塔》载:“富尔吉哈河,城西南三百里,源出西南三百里外无名小山,西北流会勒富善河,入毕尔腾湖。”(阿桂等:《钦定盛京通志》卷二七,乾隆四十四年武英殿刻本)《满洲源流考》卷一五《山川》载:“呼里改江,出建州卫东南山下,东北汇为镜泊,又北入混同江。”[3]《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第618册)载:“瑚尔哈河,在宁古塔城东南,上流自勒富善河北流折东,汇诸水为一,又折东北,汇毕尔腾湖,又自湖之发库东流,经旧会宁城北,又九十余里,绕宁古塔城南,复折而北,流七百余里,入混同江。”《清文宗实录》卷二八四咸丰九年(1859)五月丁酉条载:“夷酋恃强过卡,并贸易夷人,不遵理谕……至彻卜勒幅夷船,行抵胡尔哈河后,富尼扬阿以理诘问。该夷欲给字据,据署副都统据理驳斥。”[4]上述记载说明,牡丹江上游曾名奥娄河及勒富善河,清咸丰时期及以前的文献史料均没有“牡丹江”或“穆丹乌拉”之名。
最早出现“牡丹江”字样的是清祁寯藻所撰《宁古塔村屯里数》和《三姓山川》。在《宁古塔村屯里数》中,有数十次提及牡丹江,如“宁古塔城南牡丹江,江南张家屯,共二十户,背靠牡丹江”“大牡丹屯,共六十三户,屯南牡丹江”“宁古塔城西南三十里小牡丹屯,共五十户,北靠牡丹江”等[5]二,804-805。在《三姓山川》中也多处出现牡丹江,如“入胡尔哈河即牡丹江合流”“西靠胡尔哈河即牡丹江东岸”“胡尔哈河即牡丹江,在三姓城西……入松花江汇流”等[5]二,795。这两篇史地文献虽未署年月,但依据文献内容推断当在咸丰十年之后,因其所记是有关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之后东北边疆舆地情况的。
牡丹江一名出现有明确时间记载,最早是在同治二年(1863)七月。《清穆宗实录》卷七四载:“吉林所派赴豫官兵,因该处雨水连绵,松花、牡丹等江,河水汹涌,未能依限到省。”[4]但《清穆宗实录》卷一一〇又载同治三年七月,“俄官石沙木勒幅等乘坐轮船,带领兵役多名,向松花江上驶,声称欲由三姓往见吉林将军,议办要事。经景纶等派员迎阻,坚不允从,并在沿途观绘山川形势,已于本月初七日,行过胡尔哈河,向小古洞河一带上驶等情”[4]。这说明同治二年至同治三年间,牡丹江和胡尔哈河两个名称存在并用的情况。
文章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mdjdxxb.cn/qikandaodu/2021/0629/668.html
上一篇:牡丹江警方侦破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案
下一篇: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实施
牡丹江大学学报投稿 |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牡丹江大学学报版面费 | 牡丹江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牡丹江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牡丹江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