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牡丹江大学学报
主办:牡丹江大学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ISSN:1008-8717
CN:23-1450/G4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5627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期刊热词:
翻译,文化,教学,大学生,教学改革,高校,大学英语,英语,隐喻,高职院校,
吴振刚(1962~),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任平(1977~),女,吉林舒兰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一、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遗产,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包括艺术、技能、技术等,是活的财富,以人的传承为主线。”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朝鲜族的智慧象征,是朝鲜族重要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朝鲜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朝鲜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在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黑龙江省聚集着55个民族,有着不可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在不同程度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朝鲜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地区的朝鲜族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社会朝鲜族的生活现状。他们散居或小规模聚居,由于当代经济及社会的迅速发展,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有些地区正处于衰亡的边缘。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社会价值,对增强朝鲜族的凝聚力、和谐社会的建立、加强国际之间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作用;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价值,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表现了朝鲜族的审美与艺术;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旅游价值,朝鲜族地域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
二、牡丹江地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保护传承现状
牡丹江地区的朝鲜族是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战乱、饥荒、封建暴政、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朝鲜等多种原因,从朝鲜半岛、吉林、辽宁等地迁入黑龙江省境内的,主要居住在宁安市、江西村等地。笔者走访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朝鲜族的聚居区以及相关部门,了解到牡丹江地区政府在保护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一些努力。牡丹江市有专门的朝鲜族图书馆,是我国唯一一所坐落在黑龙江省在众多朝鲜族散居地中以收藏朝鲜民族文献为主的朝鲜民族公共图书馆。另外还有朝鲜民族商场及民族风味餐饮店。在西安区辟建了朝鲜民族风情街和朝鲜民族文化广场。“全市现有朝鲜族中小学12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6所,朝鲜族独立幼儿园1所。”现有朝鲜族老年协会、朝鲜族足球协会、朝鲜族老年门球协会、朝鲜族乒乓球协会、朝鲜族作家协会、朝鲜族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民间社团。然而生活在中国的朝鲜族,由于长期与中国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外流,散居在聚居区之外的朝鲜族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不容乐观。
(一)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朝鲜民族文化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从朝鲜半岛迁入我国境内的朝鲜族,继承和保留了其本民族传统文化,并且朝鲜族对本民族的文化具有深刻的认同感,所以朝鲜族传统礼仪及技艺保存至今。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指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朝鲜族民间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是黄龟渊的故事。黄龟渊,是朝鲜族故事大王,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一生讲述了1,070篇民间故事。《黄龟渊故事集》,是黄龟渊讲,金在权等记录整理著成。黄龟渊讲述的故事,对研究朝鲜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与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比较提供了口传文本。
2.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指在民间流传下来用独特方式创造出来的民间传统音乐作品和演奏方式。朝鲜族民间音乐,可分为中部民歌、南道民歌、西道民歌三种。这三种民歌都传入我国境内,在朝鲜族聚集区流传。朝鲜族传统乐器,有伽倻琴、洞箫、唢呐、长鼓等。洞箫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具有1,500年的历史。朝鲜族民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有申玉花、姜成基等。
3.传统舞蹈。传统舞蹈起源于生活,是民众创造自娱自乐的一种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朝鲜族传统舞蹈,有宫廷舞、民俗舞、祭礼仪式舞等几种类型。朝鲜族舞蹈特点有屈伸美、曲线美、动静结合美。朝鲜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代表性的有象帽舞、农乐舞、长鼓舞、僧舞、刀舞。朝鲜族传统舞蹈代表性传承人有金再山、金龙玉、李今德等。
4.曲艺。曲艺是由民间口头和歌唱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朝鲜族曲艺,主要有盘索里、漫谈、三老人等形式。盘索里,是由一个人和着鼓以说和动作进行表演。漫谈,是由一个人靠嘴说的形式表演。三老人,是以三个老头儿,以说为主,与歌唱相结合的表演。朝鲜族曲艺代表性传承人有姜东春、李永根等。
文章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mdjdxxb.cn/qikandaodu/2021/0316/582.html
牡丹江大学学报投稿 |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牡丹江大学学报版面费 | 牡丹江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牡丹江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牡丹江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