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牡丹江大学学报
主办:牡丹江大学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ISSN:1008-8717
CN:23-1450/G4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5627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期刊热词:
翻译,文化,教学,大学生,教学改革,高校,大学英语,英语,隐喻,高职院校,
在国家政策绿色发展观念的指导下,牡丹江食用菌产业,期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食用菌产业的长足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循环经济的理论践行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链条中。从特殊到普遍,从资源、体系、市场和政策四个方面提出适用于整个食用菌行业循环经济路径优化的策略,为本地区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切实之路。
1 食用菌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1.1 食用菌循环经济的概念
食用菌循环经济是指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循环经济理论和相关模型方法,在引入高新生产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食用菌生产的环境和资源。使得食用菌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利用,进而促进食用菌的产业结构优化,是对国家政府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响应[1]。
食用菌无论是自然生长还是工厂化栽培,都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这就要求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寻求产业长足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从生态角度看就是要运用好生态系统链条和物质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循环经济也要寻求高科技手段的支撑;利用知识经济实现食用菌产业的体系化构建,产业化、链条化是实现是食用菌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
1.2 食用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在食用菌栽培、生产过程中,第一是做农户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和废弃物的产生;第二是利用科学生产技术,如通过工厂化栽培、无土栽培等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并有效控制减少资源的投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保护自然环境,这是食用菌循环经济需要遵循的减量化原则。其次,循环化原则在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中十分重要,贯穿于食用菌生产、运输、仓储的各个环节。例如,一些食用菌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质量上的变化, 但这些“质变”后的食用菌产品并非一无是处,也可以将其转化肥料,或将其自动降解,不造成任何的环境污染。此外,由于食用菌种类繁多,地区之间的环境差异也很大;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将食用菌循环经济的具体应用与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状况密切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避免食用菌循环经济步入误区,阻碍食用菌循环经济优势的发挥[2]。
1.3 食用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食用菌循环经济的首要特征。通过绿色生产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废弃物,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栽培食用菌的同时使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这也是食用菌循环经济的根本出发点。相较于其他农产品, 食用菌逐渐形成“市场需求大、生产规模大”的模式。而在食用菌农业循环经济中,食用菌需要经历栽培、采摘、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环境,生产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有其内在的生产链条。在食用菌链条网络中,需要耦合、优化各个系统来减少食用菌生产的成本,延长食用菌产业链。使其成为食用菌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并保证食用菌产业生态链条的最大循环[3]。
1.4 食用菌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食用菌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是指在食用菌循环经济基本原则指导下对食用菌地理、环境等资源进行规划。不能因为发展经济损害环境,而是要达成食用菌生产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而立足于食用菌产业循环的维度,循环经济能在更大程度和范围内把不同的生产链条联系起来,在层级网络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也降低资金和成本的投入[3]。
2 牡丹江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1 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1.1 食用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牡丹江市的食用菌生产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系统化的黑木耳栽培的工艺。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在精准扶贫目标下,国家政策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食用菌的人工和工厂化栽培覆盖了全市10 个县市,建立了49 余个生产食用菌生产加工的基地。截止到2018 年底,食用菌的产量占据了全国食用菌产业产量的5%,产值更是达到了14.3 亿元人民币,有效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在牡丹江黑木耳、猴头菇等是具有品牌效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菌种,见表1。
文章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mdjdxxb.cn/qikandaodu/2020/1010/453.html
上一篇:要买好食材 到北大荒来
下一篇:冰面横走2019一汽-大众SUV家族冰雪驾驶训练营
牡丹江大学学报投稿 |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牡丹江大学学报版面费 | 牡丹江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牡丹江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牡丹江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