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牡丹江大学学报
主办:牡丹江大学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ISSN:1008-8717
CN:23-1450/G4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5627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期刊热词:
翻译,文化,教学,大学生,教学改革,高校,大学英语,英语,隐喻,高职院校,
目前,旅游作为一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项目。牡丹江市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牡丹江诞生了无数传奇,成为了后人们所瞻仰的历史文化宝地。 一、牡丹江历史文化资源概述 历史文化资源是非物质文化资源中的一种,其并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以传播精神、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为载体的一种旅游项目。古往今来,牡丹江不管是从历史文化发展还是红色革命的发展,都有着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比如宁古塔文化和渤海国等。在我国清朝的时候,许多名人都曾发配于宁古塔,宁古塔文化的发展是从中原地区被流放的人们开始的,也正是由于这些人,推动了宁古塔文化的发展。据记载,吴兆骞等人都是发配到宁古塔的,这些人员在宁古塔生活期间,不仅丰富了宁古塔的文化底蕴,也使得宁古塔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色彩。除此之外,牡丹江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也有着许多革命烈士都曾在此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二、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旅游项目对牡丹江提升旅游实力的意义 旅游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宗教旅游资源。因为牡丹江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而在旅游中,历史文化性质的旅游是旅游项目中的灵魂所在,牡丹江承载了从古至今众多的历史文化,并且其本身具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如果这两种资源能够实现有机结合,牡丹江市的旅游品味和内涵就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奠基者,一旦有了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的文化积淀、文明程度就会吸引更多的观光者去参观。其次,对历史文化实现有效的开发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是提高城市旅游业品质的重要因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经济一旦得到发展,就会吸引来自各方面的投资发展,最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模式。 三、利用历史资源推动牡丹江城市旅游实力的方案 1.发展我国古代历史为主线的旅游项目 在进行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旅游业建设的工作中,可以将渤海国以及宁古塔作为重点开发项目,利用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吸引游客。不过当前对于渤海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发展牡丹江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同时,还应该更加深入的对相关文化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促使渤海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有效的促进牡丹江历史文化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关于宁古塔文化,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目前,我国许多古装剧里面都涉及了发配宁古塔的剧情,不过鲜少有对流人在宁古塔文化传播等方面发展的剧情。因此在进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过程中,可以从人们的兴趣出发,展开对宁古塔文化的研讨,促进牡丹江历史文化资源旅游项目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建设,提高城市的旅游实力。 2.加强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建设 在黑龙江省进行文化大省建设的契机,因为牡丹江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可以抓住这一点,积极响应政府的文化建设的号召,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且还有争取建设资金,对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其次引进外资也可以使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在进行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设以后,还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其不断的实现产业升级,争取推动牡丹江市旅游业实力的提升,进而实现用文化富民强市的目标。 3.以革命先烈的事迹为背景发展旅游业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中,牡丹江市先后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事迹,所以,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工作中,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将红色旅游项目形成牡丹江的一个旅游主线进行发展。不过就目前而言,这一优势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和利用。鉴于这一点,具体在实行中,我们应该将牡丹江所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实现优化整合,进行系统的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此外,还可以实现红色旅游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模式,有效的推动牡丹江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设,提高城市旅游业实力。 综上所述,要想使牡丹江市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发挥,推动城市发展,政府、社会各方面就应该对其的开发和利用得以重视,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项目,这样才能使牡丹江市旅游实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文章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mdjdxxb.cn/qikandaodu/2020/0826/402.html
上一篇:牡丹江城市意象构成要素分析
下一篇:城市更新背景下儿童公园改造设计初步研究 —
牡丹江大学学报投稿 |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牡丹江大学学报版面费 | 牡丹江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牡丹江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牡丹江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